幻海优品 - 虚拟会员特价充值平台
  • 移动版|
    移动版
  • 公众号|
    公众号
  • App
    App

新中国评定军衔中有哪些趣闻故事?毛泽东为何对军衔制立而又废?

2023-02-24

1980年3月12日,邓小平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军队还是要搞军衔制。根据邓小平的指示,1982年初,中央军委常务会议正式作出“恢复军衔制”的决定。1988年9月14日,中央军委在北京举行授予上将军官军衔仪式,洪学智等17人被授予上将军衔,揭开了新军衔制授衔的序幕。10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

1980年3月12日,邓小平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军队还是要搞军衔制。根据邓小平的指示,1982年初,中央军委常务会议正式作出“恢复军衔制”的决定。1988年9月14日,中央军委在北京举行授予上将军官军衔仪式,洪学智等17人被授予上将军衔,揭开了新军衔制授衔的序幕。10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实施新的军衔制度。

有趣的是,洪学智是唯一一个两次被授衔、两次都为上将军衔的人。第一次是1955年,第二次为1988年,时隔33年。有人会问,难道军衔不是终身制的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这里面有很多的故事,值得人们去回味。当人们再次回顾军队授衔时,感觉那已经是很遥远的事。



洪学智

1939年,抗战到了相持阶段,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不都很杂,有正规部队的八路军,也有地方武装的武工队、游击队等等。干部队伍人数的增加,其管理也很复杂,各个军队间在协调作战时,因为没有军衔,一旦在遇到需要协同作战的时候,就会出现上下级分不清,战斗中出现扯皮的现象。为此,时任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和副总司令的彭德怀给中央致电,提议是否可以参照国民党军衔制,在八路军内也设立军衔。

一个月后,经中央批准正式推出军衔制。但由于战争年代,条件艰苦,部队生存都成为困难,军衔制也就一拖再拖,不得已于1942年暂停了军衔制的实施。到了1946年,军衔制再次被提出,其目的主要是提高部队干部的地位,为将来与国民党合作参政做准备。

起初共产党的目标,只是想让国民党承认其合法地位,共产党能够与国民党共同参政议政。没想到蒋介石胃口太大,表明和谈,心里却不这么想,共产党存在一天,他就无法高枕无忧。毛泽东等人也不是吃素的,既然要打,那就打着看,没想到,这一打,打下了一片天地。本来要执行的军衔制,因解放战争的爆发,又被搁置下来了。



邓华

新中国的成立,已经具备了实现军衔制的条件。那时候,国家的政策是向苏联一边倒,什么都向苏联学习,军衔制的设置方法形式,都是以苏联为模式。世事难料,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评衔工作第三次被迫暂时搁置。这一迟缓的评衔工作,却给志愿军后期的谈判带来了困惑。在抗美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中方代表因为没有军衔,身份却显得有点尴尬。

中美双方进行谈判时,美国谈判代表是海军司令的乔埃中将,中国是志愿军副司令邓华。从职务而言,双方还是比较对等的,问题在于美方代表有军衔,中方代表没有军衔,也就是说的“有军无将”。邓华后来在大授衔时虽被授予上将,但当时他和其他中方代表一样,肩上都空空荡荡。

在谈判桌上,是很讲究地位的平等。为了在气势上能够压住对方,中方只好称邓华为将军。这样在谈判中,不至于让对方轻视我方。谈判过程中的这一环节,引起了中央领导人对军衔制的高度重视,军衔制的评定工作也在加速进行。



彭德怀

评衔工作主要是由军委进行宏观把控,毛泽东指派了彭德怀和罗荣桓为军衔评定的主要负责人。1952年11月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原定是在1954年准备实行军衔制度。因为受到国内经济条件,以及军队处于大转变阶段,总干任务十分繁重,直至1955年才开始实现军衔制。

按照规定:“军官军衔等级正式设为4等14级,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军衔是军官终身的光荣称号。”这也就明确了只要是评上军衔的,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有了军衔的人是受用终身的。

为了加快评衔的进度,1954年10月,宋任穷被调到总干任第一副部长,协助罗荣桓开展评衔工作。当第一个提名方案上会讨论时,就遭到了毛泽东的反对。原因是:方案中设了大元帅,而毛泽东就是大元帅的提名。毛泽东看到这个方案后,坚决表示既不要大元帅军衔,也不要勋章。他说:“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



毛泽东自己不要军衔也就罢了,他还提出:“依我看哪,现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这样以来已经提名为元帅的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只有按照他的思路,主动让了元帅军衔。同时已经提名为大将的李先念、谭政林、邓子恢、张鼎丞等人,也都主动地让出了大将军衔。

就这样,原方案被修改,不再设大元帅军衔,设元帅十名,大将十名。另外,转入到地方的军队人员不参加评衔,也成为方案中条款之一。但有一个人比较特殊,那就是陈毅。在十大元帅提名中,周恩来极力主张提名陈毅,可陈毅已经转为地方工作,按照修改的方案,他是不符合条件的。

在评衔提名过程中,经过多方权衡,领导们最终还是充分考虑到了“照顾山头”。在中国革命的各个不同时期,都要照顾到。土地革命时期的三大方面军、南方游击队、陕北红军;抗日时期的八路军、新四军;解放战争中的一、二、三、四野战军等。而陈毅则代表着土地革命时期的南方游击队、抗战时期的新四军、解放战争中的第三野战军这三方面。



陈毅

其实,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就是粟裕,他在战争年代,一直是陈毅的副手,虽然他同样和陈毅一样,也能代表南方游击队、新四军、第三野战军。但由于他一直是陈毅的部下,面对老首长,他还是高姿态的主动让出了元帅的军衔,最终他成为大将中的第一位。事实证明,周恩来提议让陈毅为大元帅,是正确的。最后在国际社交场合,负责外交工作的陈毅,因为有了元帅军衔,在国际外交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不得不赞叹总理的高瞻远瞩。

在“照顾山头”的宗旨下,在元帅提名中就覆盖面比较全面。朱德是总司令,那是必须的,彭德怀可代表红一方面军、八路军、第一野战军,贺龙代表红二方面军,徐向前代表红四方面军,刘伯承代表第二野战军,陈毅代表南方游击队、新四军、第三野战军,林彪代表第四野战军。另外,聂荣臻代表华北野战军,罗荣恒代表政工干部,叶剑英则是长期担任总参谋长职务。

元帅的提名方案解决了,一个更难的问题,却摆在了各位领导人面前,那就是对起义人员的军衔该如何评定?这个问题即敏感,又涉及面广。在国民党部队中,军衔泛滥,只要老蒋高兴,什么人都可以被授军衔。解放战争,有大批量的国民党部队起义,也算是对中国的解放事业做了贡献,这部分人的评衔就显得尤为重要。



傅作义

当时已经提名授予上级军衔的起义人员有陶峙岳、陈明仁、董其武等,这些人都尚在部队序列。而地位比他们高、贡献比他们大的起义将领中,有程潜、龙云、卫立煌、傅作义等。特别是傅作义的起义,决定了北京的和平的解放,是在诸多起义将领中,贡献最大的一位。

傅作义该不该评衔?又该评定什么军衔?成为参加会议的领导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傅作义解放后,就在政府工作,脱离了部队。如果论功绩给他授衔一点不为过,可其他几位级别都比他高,情况与他相同,都也在政府工作,如果给他评军衔,其他几位又该如何评定?因为十帅十将是提前已经定好的,名额有限,也无法照顾到方方面面。最后中央只好一刀切,傅作义等在政府工作的人都不参与授衔。

在大将的评衔过程中,也很有意思。粟裕排在第一无可厚非,而排在第二的徐海东,很多人都会有疑虑,徐海东缺席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什么他能成为大将第二呢?说起徐海东,很多人都会想到他带领的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出发,一路越战越勇,最早到达陕北。不仅如此,在红一方面军最困难的时候,他伸出了援助之手,解决了中央红军的燃眉之急。



徐海东

虽说,徐海东因伤势缺席了后来的战争,但他对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却不能低估。然而这些都不是他评定大将的关键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他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后,与陕北红军二十六、二十七合编组成了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刘志丹任副军团长。由于刘志丹的牺牲,徐海东便成为陕北红军的代表。为此徐海东曾找过组织感觉给自己评衔过高,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考虑到陕北红军在军中的地位,还是坚持原来的提名,使得徐海东坐上了大将的第二把交椅。

军衔评定都是采取分层提名,再进行审核的办法。所以将官是由总干和总政治部负责提名;校官是由各总部、各兵种、各大军区提出的。这就涉及到一个全军范围内的平衡问题,也是一个最难的一项工作。为了做到公平合理,总干部和总政治部也是做了大量的政治思想工作,但无论如何平衡,都很难做到十全十美,让每个人都心满意足。

因为评衔是与待遇直接挂钩,军衔之间的待遇差距也很大,每个人都从自身角度去审视评衔,难免会出现很多不和谐的现象。有人对评衔感到不顺心、不满意,摆资格、列战功、闹情绪、哭鼻子者大有人在。也有人会直接找组织,讨说法。当毛泽东得知这一情况后,提出讽刺的批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



贺晋年

在评衔中也确实存在着高职低授衔的现象。贺晋年评衔期间为副兵团级干部,按照这个级别,即可评上级,也可以评中将。就凭他是陕北红军创建人之一,完全可以被授上级,但并非如此。当毛泽东看到贺晋年授大校军衔时,毛泽东说:“贺晋年怎么能是大校呢?最起码他也是个少将吧。”就这样他被授予少级军衔。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是与“高饶事件”有关。贺晋年与高岗共事多年,彼此来往比较多,受牵连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也是副兵团级干部中唯一的一名少将。

据传闻许世友也曾对自己的上将军衔有异议,曾经找到周恩来。而周恩来对许世友说:“粟裕也只是大将啊!”许世友就再也没有说什么了。他曾是粟裕的部下的一员大将,对于粟裕的战功及威望,他心里很清楚,与之相比确实相差很多,所以许世友就再也不提这件事了。曾经有流传说:“粟裕震大将”也就由此而来。

王必成在孟良崮战役中,是断张灵甫后路的主角,成绩斐然。他被评定为中将,而和他同为粟裕的得力战将的叶飞,却被评了上将。但叶飞到评衔时,已经是正兵团级,而王必成是副兵团级,正兵团级多数评为上将,副兵团级多数评为中将。王必成也是个光明磊落之人,当事情搞清楚后,也就欣然接受了。



王必成

在众多被授衔的人中,态度最糟糕,行为最过激的要数钟伟了。此人是林彪麾下的一名悍将,性格刚烈,个性张扬。授衔时,钟伟为正军级,这一级别可评少将,也可评中将。与他同出于四野的吴信泉、温玉成都是中将,钟伟评的是少将。他对此结果十分的不满,还气呼呼地撂下一句话:“我要把那牌子挂到狗尾巴上去!”结果被林彪狠批了一顿。不过他的行为在当时的确没起到什么好作用。

也有的在评衔中被破格授衔的例子,一个是贺炳炎,另一个是皮定均。贺炳炎是贺龙的部下,因在战斗中失去一只胳膊,被人称为“独臂将军”。在解放战争期间,因工作需要,所担任的职务提升相对比较慢。但考虑到他是二方面军的代表人物,而且为革命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破格提给他授予上将军衔。

皮定均的军旅生涯最辉煌的就是“中原突围”,他不仅很好地掩护了军区转移,而且还带领部队突出重围。他带领的部队也被称为“皮旅”,声名远扬。解放初期,他是个正军级,可授予中将或少将。后因毛泽东说了句:“皮有功,少晋中。”皮定均幸运地成为中将。



徐立清

评衔过程中,最让人感动的就是时任总干部部副部长的徐立清,他是评衔授衔的负责人之一,徐立清来自于四方面军。按照他当时的级别,完全可以评为上将。但徐立清从两方面全盘考虑,一是自己是评衔工作人员,低授军衔有利于授衔工作的推进;二是上将中已经有红四方面军的代表,少他一个不少。随即他就给罗荣桓写了一个报告,要求低授军衔,并表示了态度和决心。

接到报告的罗荣恒不同意他的这个请求,所以并没有将他从名单中去除。当徐立清看到自己的名字仍然在上将名单中时,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名字划掉。此事很快就惊动了彭德怀,他多次找徐立清谈话,但谁也说服不了谁。徐立清只好给毛泽东打报告,说明自己的理由。毛泽东看到报告,委托周恩来找其谈话,但最终周恩来被徐立清所说服。徐立清自动让出上将军衔,最后被授予中将军衔,毛泽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众多被授衔的人当中,最耀眼的要数李贞了,她是唯一一个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女将军。其实在中国革命队伍中,女革命家所占的比例不少。从红军时期到解放战争,涌现出的优秀女革命家很多,如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张琴秋等。但他们很多都已经从部队转入地方,也就失去了评衔的资格,有的则是职务较低,所以评衔时的级别也比较低。



李贞

李贞从长征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一路走来成为众多女革命家中的佼佼者。评衔时他任防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一职,按照“正、副、准军级,多数可评为少将”的标准,他被授予少将军衔。有趣的是她的丈夫甘泗琪被评为上将军衔,他们夫妇也是新中国中唯一一对将军夫妻,成就了一段被人流传的佳话。

授衔的时间为1955年9月23日,由于授衔和授勋同时进行,会议议程也很紧张。先是进行授衔仪式,除了大将徐海东因病缺席外,总共有172名在京的上将、中将、少将在中南海紫光阁参加了这次盛典大会。就在会议即将结束时出现了一个意外的情况。

本该是台下没有人才是,可是偏偏就有一个孤零零的人坐在台下,这个人心里七上八下,不知所措。他就是黄火星,本来是授予他为中将军衔,可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没有人念到他的名字,他只好老老实实地坐在原地。周恩来发现后,问他为什么,他只听到一个黄火青,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原来是一字之差,老实的黄火星就傻坐在原地。后来周恩来又安排人员重新宣读了黄火星的名字,黄火星才高高兴兴的上台领衔。



黄火星

毛泽东亲自为各大元帅颁发了命令状。在这次授衔大会上,值得一提的就是授勋。所授的勋章和奖章,除了有军衔的人员外,还有很多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时期,为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的有功人员,均颁发了奖章。特别是那些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却立下功勋的情报人员。

到了1955年10月1日,在共和国诞生六周年之际,北京举行了国庆阅兵。在阅兵仪式上,受阅部队指战员全部身着崭新的新式军装,佩戴刚刚授衔的肩章、领章,显得十分威武。这是实行军衔制后,首次参加阅兵。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部分元帅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上参加观礼。

新中国的授衔工作告一段落,在后期的几年中,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调整,比如晋级等,都按照职务的调整,军衔级别也随之上升。但这种制度只维持了10年就被取消了,至于为什么被取消,外界都有很多疑问。



贺龙

其实,取消军衔制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做背景的。由于三年自然灾害,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可部队的被授衔的官员福利相对要好很多,部队官员与地方老百姓生活水平差距逐渐拉大,老百姓有怨言。加上军衔一直是参照苏联,后来中苏关系交恶,去苏化也成为当时人们的一种意识形态。所以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取消军衔制度的呼声就越来越高了。

1964年,中央军委会议,拟定减低军队干部的薪金方案,特别是对高级干部的降薪。这一决定得到了毛泽东的赞同。当时主持军委工作的贺龙和总参谋长的罗瑞卿,就中央军委关于干部减薪及取消军衔的方案递交给毛泽东时,毛泽东很爽快地就批准了。毛泽东说:“这个牌牌我早就想把它搞掉了”“过去没有牌牌打胜仗,现在有了牌牌我看要打败仗了。”

毛泽东从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总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支好的军队永远离不开官兵平等的艰苦奋斗精神,有等级差别后只能影响整体战斗力。在当时那种条件环境下,取消军衔制,也是为了避免一种等级分化,是在追求一种社会的平等,无可厚非。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部队的现代化进程的目标逐渐扩大,与国际接轨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重新开始实行军衔制度,也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只是不同时期,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决策,都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的军衔制的从设立、取消、再设立,都是时代的产物。回顾历史、尊重历史,缅怀那些为中华崛起而做出贡献的先辈们,才是当今晚辈的必修课。



添加微信
微信客服号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