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海优品 - 虚拟会员特价充值平台
  • 移动版|
    移动版
  • 公众号|
    公众号
  • App
    App

再一波救急,拯救你的「媒体案例」枯竭~

2023-02-25

/用心耕田水到渠成/迷途漫漫终有一归答题时总是干巴巴的,举不出例子结合实例的题总是拿一个案例反复“鞭尸”……贴心的小田心为你准备了6个「媒体案例」能帮你解决大部分媒体类相关题目~快拿出小本子记下来吧~答题案例汇总新闻联播2019年7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正式推出《新闻联播》的衍生节

/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




迷途漫漫

终有一归






答题时总是干巴巴的,举不出例子

结合实例的题总是拿一个案例反复“鞭尸”

……


贴心的小田心为你准备了

6个「媒体案例」

能帮你解决大部分媒体类相关题目~

快拿出小本子记下来吧~




答题案例汇总




新闻联播



2019年7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正式推出《新闻联播》的衍生节目《主播说联播》,时长通常在2分钟内,联播主持人结合当天重大消息、突发事件或热点新闻,用通俗、个性化的语言出镜口播进行评述,以短视频的形式发布于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传递着主流的价值、观点和态度。《主播说联播》是短视频与新闻评论融合质变的视频新形态,具有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等短视频特征和鲜明的新闻评论特征。



关键词:《主播说联播》、短视频新闻评论



(一)《主播说联播》的传播特点


《主播说联播》通过名称、内容等诸多元素,实现与《新闻联播》的有效衔接,创造出了更适合当前移动媒体传播的短视频内容,在实现双赢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知名度。


1.用户思维导向,传播优质内容


《主播说联播》能够让受众对热点事件有更清晰、直观的了解,受众也更容易感受节目传达的态度、立场和价值观;节目在幽默的对话中,加深主播与受众之间的情感共鸣,受众可通过弹幕等形式进行实时互动。


在内容方面,《主播说联播》浓缩了《新闻联播》的精华,在原节目内容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很多选题都与民众关心的热点事件有关,并且以事实和数据说话,非常有说服力。除了陈述事实,该节目还从用户思维出发,注意与受众建立情感联系,并通过场景化的设置快速拉近传受双方的距离,比如设置背景音乐和使用长镜头,烘托气氛,吸引受众。


2.全媒体语境下,创新传播模式


《主播说联播》凭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强大的渠道优势和平台优势,在主流媒体的加持下,通过新旧媒体的有机融合,搭建了多渠道传播框架。该节目建立了官方微博和抖音号,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观看往期内容,实现了优质内容的全媒体传播。该节目在传播过程中兼顾情感传播功能,以混合传播新范式增强了信息传播效果,体现了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在具体播报过程中,节目遵循以事实说话的新闻传播规律,同时又以情感化、观点化、网络化的叙事风格丰富了传播形式,因而更易于受众接受和理解。


3.巧立亲民人设,增强价值认同


《主播说联播》节目内容紧扣国家和社会重大事件,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切,以平易近人、诙谐幽默的话语形式引起受众的共鸣。在与受众互动的过程中,该节目的评论文本非常生活化并且接地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新闻节目比较严肃的观感,受众通过这个节目能够获得一定的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此外,该节目秉承了主流媒体的价值传播理念,实现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隐性传播;节目的主持人通过细腻的情感语言和对话激发受众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而引发民众的深入思考,增强他们价值认同。




新华社



关键词:智能化编辑部



2018年,新华社党组首次提出“智能化编辑部”这一概念,并以新媒体中心为试点部门,探索“智能化编辑部”的建设与发展,2019年12月,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行。智能化编辑部以智能技术为基础、以人机协作为特征、以大幅提高生产传播效率为重点,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人机交互和人机协作,从顶层逻辑层面出发,思考具体行动中的方向感和应用中的功能设计,打造人工智能新闻应用的场景生态,探索人机共存的合理方案,实现媒体与科技基因的融合。


基于已有的智能化优势,新华社在智能化编辑部全流程嵌入媒体大脑AI合成主播现场云等智能生产技术。目前,多个智能化应用平台已经建设完成,开放协作的智能化采编发应用机制逐渐形成。下面将详细介绍,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的探索与实践。


(一)新闻采集:移动在线生产传播平台适应“全程媒体”报道


现场云采编发全流程在线生产系统(以下简称“现场云”)是新华社发起的,与主流媒体和党政机构共建共享的互联网平台。现场云可以引导记者实现新闻的全程化生产,只需一台手机就能够实现素材采集和同步回传;还可以借助AR智能眼镜、智能录音笔等智能硬件随时发起“现场新闻”全息直播,并同步采集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全媒体形态新闻素材,后方编辑部可实时进行在线编辑和播发,用户可实时观看,大大增强了报道全时性和即时性。


现场云提供包括云直播、一键转稿、在线协同生产、长文章审核、素材库、图片生产线以及H5生产线等功能,实现了由“离线生产”到“线上生产”的转变,通过汇聚权威、专业的新闻采编力量,以互联网的产品和运营模式,联合媒体、协助媒体,共同提升传播力、影响力。


(二)新闻生产:人工智能生产加工平台让信息提质提效


2017年12月,新华社发布中国首个媒体人工智能生产加工平台媒体大脑,具有覆盖新闻生产、分发、监测、反馈等各环节的8项产品和功能;之后,推出了媒体大脑2.0版——MAGIC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打造新闻智能生产流水线;2019年8月,推出自主研发的25款媒体机器人,采用智能化技术的媒体机器人可以解决新闻生产过程中的痛点,更快更好地采集并处理新闻资源。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战“疫”报道时间紧、任务重、变化快,媒体大脑研发上线了疫情报道机器人,可以根据实时疫情数据生成可视化数据视频,并监测全网疫情信息,提供全国以及湖北、浙江等省市新冠肺炎防控发布会直播流、智能拆条工具等,快速处理直播,快速生成海报视频,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以细颗粒度快速识别、分析和拆条,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三)AI+媒体应用场景:AI合成主播生产平台促进智媒融合


2018年11月,新华社联合搜狗公司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布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在全球AI合成领域和新闻领域开创了先河。AI合成主播上线后立即投入到新闻报道中并实现量产,为受众带来中英文新闻资讯,参与了包括 2019年两会、互联网大会、进博会、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等重要报道。


同时,AI合成主播也在进一步升级,打造3D版AI数字人,其定位为3D数字主播和记者。不同于2D主播,它是高精度还原真人身体发肤的数字人,可以应用于多场景播报和多形式采访,实现与嘉宾的实时人机互动等,数字人后期可塑性强,形象可以不断优化升级,发型服装道具等,也可依场景要求自由变换。


(四)5G应用场景:5G全息多时空异地访谈实时交互


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新华社客户端进行了国内首次5G手机全链条直播,对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三场记者会进行了5G直播报道——由5G手机拍摄,借助5G网络实时传输,在5G网络环境下即时呈现。智能化编辑部进行了5G全息多时空异地访谈,在广东搭建摄影棚负责全息视频的采集,用5G传输的全息视频方式让采访对象以真人等比例大小“身临”北京演播室,实现摄影棚和演播室双方人员异地“面对面”交流,开创了多时空远程采访的先河。同时,正在打造中的5G+8K超高清视频直播系统,在终端落地方面也力争突破。


(五)技术体系:智能化编辑部生产系统提高全流程效率


在以上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平台及场景建设的基础上,新华社深度结合新闻业务,整合建设智能化编辑部生产系统,将构建以主流算法为核心的智能化技术体系,探索智能化工具在策划、采集、编辑、加工、审核、分发、反馈等全流程中

的应用,提高采编生产传播效率。




芒果TV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以下简称“湖南广电”)成立于2000年12月,是中国第一家省级广电传媒集团。2010年湖南广电进行第三轮改革,组建湖南广播电视台,同时成立芒果传媒有限公司。芒果传媒于2014年4月创立芒果TV,这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跨平台互联网视频APP,同时也是湖南广电旗下唯一的新媒体视听综合传播服务平台。芒果传媒推出“芒果TV”APP时,就意在沿袭并发展湖南广电在卫视建设中积累的创意、制作、内容、人才等优势,将芒果TV打造为互联网视频行业规模化、独特化的第一综艺平台。芒果TV被纳入芒果超媒后,成为在中国A股上市的唯一国有互联网视频平台。(2018年8月,湖南广电将芒果传媒旗下的快乐阳光、芒果互娱、芒果娱乐、芒果影视、天娱传媒五家市场化运作的公司注入上市公司快乐购,并更名为“芒果超媒”。)



关键词:广电媒体融合转型



芒果TV的发展涉及媒体机制、市场定位、商业模式、营销策略等多方面关联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媒体机制


湖南广电为湖南卫视和芒果TV打造双核驱动结构,管理模式上打破传统,在湖南卫视与芒果TV首度实现“一个党委、两个机构、一体化运行”,两大平台之间建立内部媒体融合机制,在人员编制和使用上破除隶属身份障碍,实现人才资源共通,互相输送、互相促进。得益于湖南广电的双层布局,芒果TV从制作到发行上线的产业链更为完整,高质量播出内容可以自给自足,前期依赖湖南卫视的影视资源独播壮大自身,后期通过新客户输送、版权注入等方式实现反哺,同时改善了两者的客户结构,增强了“湖南卫视+芒果TV”双IP市场共赢价值。


(二)市场定位


芒果TV通过恰当的目标受众定位、产品内容定位、品牌定位为其在竞争中发展找到了较为有利的市场位置。


1.目标受众定位


为在与传统视频网站的竞争中站稳一席之地,芒果TV细分受众市场,针对传统视频网站用户年龄结构相对较为平均的分布状况,独辟蹊径将30岁以下年轻观众尤其是女性群体作为主要目标受众群体,其原因一是当时国内视频平台付费用户群体仍以“90后”、女性用户为主,二是湖南卫视长期以来节目内容重点之一为关注女性成长。


2.产品内容定位


作为在线视频网站竞争的稀缺资源,受观众欢迎的自制综艺是湖南广电推出芒果TV的底气,也使湖南卫视的媒体融合转型,不受优质产品内容匮乏的掣肘。2014年,湖南广电确定芒果TV“独播战略”,芒果TV直接获得湖南卫视生产的大量优质内容资源,使其顺利完成了传统视频平台的内容“厚积”过程。2015年,芒果TV宣布推动自制综艺进程,以期逐步减少对湖南卫视节目内容供给的依赖。2017年,芒果TV出品的《萌仔萌萌宅》在芒果TV和湖南卫视同步上线,首度实现自制综艺向湖南卫视的反向输出。2020年,芒果TV内容来源进一步多元化,多支内容制作团队并行,分为治愈解压系列(《朋友请听好》等)、烧脑益智系列(《明星大侦探》《密室大逃脱》等)、女性成长系列(《妻子的浪漫旅行》《乘风破浪的姐姐》等)、居家生活系列(《新生日记》等)、年少有为系列以及青春热血系列六大板块持续推进内容积累,不断扩大内容资源优势。


3.品牌定位


湖南卫视作为多年来的国内“第一娱乐卫视”,为芒果TV提供了人才、内容与受众三大资源,其品牌价值是在长期运营中不断积淀成长的。湖南广电在媒体融合转型中具有湖南卫视带来的品牌效应,为继承并延续这一优势,芒果TV在品牌定位上选择坚持湖南卫视人文+综艺的路径,利用其新媒体优势将传统媒体资源重新利用,进行品牌升级再造。芒果TV坚持内容优先,不断探索自制综艺的内容和形式以提升核心竞争力,摸索寓教于乐、更好传达主流价值观的方式以提高节目精神层面附加值,增加了品牌美誉度。


(三)商业模式


芒果TV的广告收入仍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与传统广电媒体的主要盈利来源相沿袭。一是在线视频广告投放收入。二是来源于芒果TV自制节目冠名招商的广告收入,这部分收入更加依赖芒果TV自制节目的质量。同时,芒果TV也在努力加深用户黏性,避免其他媒体分流受众,开拓内容付费的市场化道路,针对年轻女性群体的受众目标定位,在付费会员定价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策略。


(四)营销策略


为促进芒果TV更快发展,湖南广电改变传统线上营销的思维方式,采用线上线下整合营销的策略。拓展线下营销,主攻推广互联网电视,2015年1月,芒果TV inside品牌旗舰店正式与大众见面,与线上芒果平台一同向受众展示芒果新形象,是国内第一个在粉丝聚集地打造的网络电视产品品牌旗舰店。同时创新线上营销,2018年7月,芒果TV举办第一届“青春芒果节”年度回馈用户活动,打造国内广电行业首个会员文化节日品牌。芒果TV还在餐饮服务、生活服务等领域跨界合作,推出“一个芒果TV会员,多家权益共享”的大会员服务,将多项会员增值服务进行捆绑,实现多方共赢。此外,芒果TV不以赞助金额作为决定广告合作对象的唯一因素,而更倾向于根据与节目自身定位契合度来进行最终选择。




华西都市报



新型主流社区媒体是一种媒体聚合,它传播主流价值观,在社区占有主导传播地位。华西社区传媒的前身华西社区报于2013年1月8日正式创刊,以“温暖、互动、实用”为办报宗旨,通过精致社区新闻、精彩社区活动、精准社区渠道深耕成都市主城区社区及二三圈层社区,围绕医疗养老、社区商业为商家提供“最后一公里”服务。通过7年多的改革创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华西社区传媒目前已经在成都市社区里独树一帜,成为最具影响力、传播力、亲和力的新型主流社区媒体。



关键词 1:社区媒体



(一)“定制”让社区媒体“别具一格”


社区报与大众报纸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社区报以建立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作为宗旨。“量身定制”既是华西社区报始终遵循的根本原则,也是其另辟蹊径的生存发展“秘诀”。


内容定制,强调“温暖互动实用”。华西社区报不做突发新闻,也不做深度报道,而是聚焦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乡村振兴等领域,做一手原创社区新闻。


平台定制。近年来,华西社区报在媒体融合转型过程中,既注重做好报纸端的优质内容生产,更重视建构全方位立体式传播平台。目前,华西社区传媒拥有社区报、社区网、社区报官微官博、社区户外广告牌、老友俱乐部等数十个精准传播平台,并在人民日报、新华网、今日头条、川观新闻、封面新闻、澎湃新闻等客户端开设“社区发布”频道和系列媒体号。


发行定制,进家入户,直投到家,免费发行也要讲精准。华西社区报进驻社区(居民小区、物业楼盘等)采集对报纸有需求的居民信息,建立大数据后委托专业投递公司点对点进家入户投递。


(二)“新闻+服务+商务”模式的华西探索


近年来,传媒格局深刻变化,华西社区报探索从单一的媒体角色向综合的服务平台转型,坚持以受众为核心,综合使用各种传播方式,强力整合政经、商业、渠道、传播等多种资源,向政府、企业、居民提供多样化个性服务。


1.承办各类活动,既做平台也抓营收


构建互动平台,形成活动舞台,是社区报要做的非常重要的事情。近年来,华西社区报在活动营销上大胆探索,主办承办各类社区活动、商业定制活动、精准圈层活动等上千场,凭借活动多样性、高频次、创新性、执行力,在成都传媒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一方面,做好“上接天线”的品牌活动,有效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另一方面,做好“下接地气”的营销活动,精准服务居民和客户。


2.依托专业能力提供商业服务,提升品牌影响力


近年来,各大媒体在融合转型时都十分注重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两微一端一抖已是标配,但如何变现却少有破局。华西社区报采取的是“简单粗暴”的两手抓。一方面,借力渠道深耕,做大做强“两微一抖”代运维,另一方面,借力技术力量,抢占直播短视频风口。


(三)内容、渠道、社群:办好社区媒体的三个关键


1.做好精致社区新闻,生产群众更喜爱的内容


社区媒体做好原创社区新闻是重中之重。内容要有温度,要有互动,要实用。


2.做好精准社区渠道,建构群众离不开的桥梁纽带


社区媒体主阵地在社区,掌控一手社区资源,把触角更广泛地向终端延伸,这既是社区媒体内容建设的需要,也是抓好经营工作的必然,更是媒体和受众沟通的桥梁。如何建构群众离不开的渠道呢?一是挂牌社区工作站。把渠道第一落点扎在最基层,在社区寻找热心肠、有圈子的人作居民“代言人”。二是培养社区通讯员。为进一步做好内容和服务,要把那些掌握一定资源、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展示自己的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楼栋长等发动起来,通过邀请专家授课、记者面对面传授、云培训等方式,让他们成为相对专业的人士,不仅能提供新闻线索,还是能够生产原创内容的UGC,从而极大地扩展和延伸社区报的触角。


3.做好精细社群营销,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


随着5G商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精准服务受众变得越来越重要,社区媒体的转型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社群营销的风口。


社区媒体可以组建种类众多的“小圈子”,比如针对老年群体学习和才艺展示、婚恋交友的需求,组建“老年学堂”“摄友会”“老友会”等社群;针对婴幼儿教育、儿童兴趣爱好培养等需求,组建“妈妈帮”“儿童团”等亲子类社群。当媒体精细化的社群达到三五十个,每个社群有五六百活跃的成员甚至更多,无论是线上培训还是线下活动,数万名“铁粉”一呼百应,其联系群众的媒体价值、助推经济的商业价值可想而知。



关键词 2:纸媒融合转型



《华西都市报》凭借其前瞻性视角,开启了媒体融合转型之路,从纸端到智端的变迁为人工智能时代都市报等纸媒的主流转型提供了生动范例。


(一)内核扩容,打破内容形态的界限


在媒介融合转型中,《华西都市报》的内容载体及形态始终与互联网轨迹相伴相生。2004年,在网络普及的当口,《华西都市报》敏锐地捕捉到变革气息,随即全面开辟数字报领域,次年进军手机报业务,直至2013年,其官方微信端也搭建完成,《华西都市报》实现了新闻载体从“纸端”到“指端”的转型,内容形式从图文形式到视听形态的转变。2009年,《华西都市报》集中整合四川省内平面、电视、广播及网络等强势媒体的立体传媒平台——华西“1+N”全媒体联盟正式上线,大规模地将内容进行立体化整合传播,用多媒体、多渠道集成形式进行新闻报道,极大地满足了读者全方位的新闻体验。2011年,集纸、网、移、视听等媒体服务于一体的华西传媒集群强势登陆,由此实现了内容载体与传播形式的全域化及全媒体化。2015年,封面传媒成立,并与《华西都市报》携手,朝更多元化的泛内容生态转变。2018年,《华西都市报》实现了视、听、读、聊的新闻获取智能化、动态化、可视化变革,标志其内容走向智能化产品形态的媒介融合新阶段就此开启。近几年,《华西都市报》着力深化智媒云探索,2020年10月28日,封面传媒智媒云4.0正式发布,实现了“科技+传媒+文化”智慧多行业模式进化,通过智能技术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内容传递载体及交互模式,逐渐成为引领未来智慧内容表达的主流力量。


(二)媒体共生,搭建深浅并存的差异化媒体矩阵


《华西都市报》的融媒体转型实践,首先,在战略层面排兵布阵,率先进行顶层设计理念改革。《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推出“121战略”,即一支队伍、两个平台、一体运营。确立以封面新闻为融合主驱力,采取移动优先、视频优先、故事优先的内容生产模式,形成主次分明的新旧媒体深度融合方案,一举奠定了其日后高歌猛进的发展基础。其次,考虑到纸媒用户与新媒体用户在年龄圈层、受教育程度、经济水平、阅读偏好上的个体差异,《华西都市报》在新旧媒体主次分明的前提下,着重进行媒体内容差异化打造。在互联网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环境下,通过“慢新闻”“冷新闻”等具有深度价值判断和思辨的报道,将《华西都市报》打造成面向小众精英的深度精品化纸媒,进一步提高了报纸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并在提升报纸精良制作的基础上让读者享受深度阅读与收藏的乐趣。此外,针对碎片化的“快新闻”,《华西都市报》主要选取封面新闻、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渠道投放,改善互联网环境下纸质新闻传播滞后的弱点,并通过图、文、视、听、信息交互等便捷智媒体验,优化新媒体用户阅读新闻的体验感。


(三)平台转型,重构新时代生态平台


《华西都市报》从发展之初就立意大格局,转型不局限内容与形式,而是谋求更大规模的平台布局,形成资源共享、内容多样、多方共赢的规模联合效益。《华西都市报》发展稳定后,为广泛辐射成渝市场、占领区域发展平台,首创面向川南城市群的新产品载体——《华西城市读本》,并通过网端“城市频道”的搭建形成报网双平台模式,实现线上与线下媒体的联动互通。在互联网新媒体繁荣的浪潮下,《华西都市报》从全局出发,跳出报纸新闻线上化的浅层模式,全新打造提供本土化资讯与生活服务的华西都市网,碎片化、互动化、感性化的信息产品与服务功能使其逐渐成为本地生活、娱乐、消费的新媒体传播平台。2010年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华西都市报》着手移动传媒产品开发,深入布局移动网络平台。从微博移动端到全域化的华西传媒集群平台,华西都市报完成了由单一纸媒向资源共享化、传播多元化立体传播平台的跨越,实现了区域信息使用效率与规模经济效益的增长。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时代正逐步过渡到人工智能时代,作为志在潮头的《华西都市报》放眼未来,以大数据、AI技术等前沿科技为驱动力,积极构建智能跨界时代的泛内容平台,致力于将封面传媒打造成联结世界的新阵地。如今,《华西都市报》已经实现从点到面的平台跨越,未来,智能生态平台成果如何还须拭目以待。


(四)多维联合,构建共享商业常态


在融媒体转型的道路上,《华西都市报》鲜有传统报业独立封闭的生存逻辑,始终秉承开放互通的合作理念,向主流媒体及未来媒体迈进。在智媒融合之初,《华西都市报》联手四川报业与阿里集团,共同打造封面传媒。随后,又与百度深入合作,利用其平台优势实现新闻内容的快速传播。在推动封面传媒向智慧媒体进阶的过程中,《华西都市报》以封面传媒为连接点,积极推进与政府、知名互联网企业、高校及个人的合作,实现行业内外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为推进AI与传媒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华西都市报》发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效,借助微软的前沿技术成果、北师大人才优势以及封面传媒共同搭建“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实验室”,促进人工智能在新媒体行业的实际应用向纵深发展。在推进“智媒云”3.0的迭代升级过程中,封面传媒始终与华为云保持深度合作,现已形成“华为基础计算力+封面技术”的合作模式,未来也将不断深化合作,进一步实现人脸识别等高新技术应用普及。《华西都市报》通过跨界合作,其内容产品矩阵及规模化平台日益向多元化、智能化行列迈进,在传媒领域的技术竞争力愈发凸显。商业机构间的纵横联合已成为《华西都市报》在商业战场上获取最大效益的必然形式。




封面新闻



2021年两会期间,封面新闻与网友“云”上有约,打造“云端提问部长”“代表委员在这里”“两会云直播间”“两会云访谈”等栏目,用直观的视频、深度的图文、前沿的技术,立体全面呈现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多渠道、新形式播报两会“好声音”,让正能量有大流量,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



关键词:智媒云技术



(一)智媒云技术赋能,两会重点要点自动生成


3月2日起,封面新闻推出“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专题,开设“两会要闻”“两会前瞻”“两会先声”“封面关注”等一系列有层次、有纵深的专题栏目,营造出热烈的大会氛围。


专题中,《2021年全国两会时间线》和《全国两会日报》两大智媒云产品非常亮眼。其中,《2021年全国两会时间线》包括两会要闻、好声音、热点关注等板块,整合了文字、图片、视频、超链接、音频等内容,内容详尽,一目了然,用户还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选择对应的时间线内容,针对性强。而《全国两会日报》则可以让用户通过可配置的模板制作两会封面日报,交互性非常强,用户可一键生成热点事件图片海报,实现了两会要闻个性化、碎片化传播。


此外,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封面新闻还量身打造了“封面秒报”,聚焦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亮点等,总结提炼提案建议,评述剖析热点政策,用最快的速度,将简凝直观的视频呈现给用户。


(二)创新云端虚拟访谈,两会热点年轻化表达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封面新闻推出了一个短视频访谈节目——《两会新观察》,通过打造虚拟演播室,云采访代表委员、业界专家,邀请政府官员、代表委员、专家学者、网民网友走进访谈间,探讨群众关心的两会热点话题,加强了交互式传播。


封面新闻推出的《说唱两会》短视频栏目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曾被大众熟知,栏目发布的第一首说唱歌曲《来,唱好成渝“双城记”》被央视新闻频道全曲转发,用于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周年的特别报道中。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封面新闻分别以“乡村振兴”和“科技创新”为主题,推出了两期说唱两会短视频,用时尚轻松的说唱包装时下热点,用朗朗上口的歌词唱出新一代人对国家未来的感想和期待。


(三)强化互动,做大网上同心圆


2021全国两会期间,封面新闻创新形式,让代表委员出镜自拍Vlog,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视角真实呈现两会盛况及代表委员参会情况,展示代表委员的风采,以及对会议召开激动而期待的心情。


封面数字工作室推出了《数字看两会》,用程序绘制地图、数据可视化模板与知识图谱,生成柱状图、趋势图、热词云图,还有两会地图,交互式地图故事H5等内容,使报道更直观,交互性更强。


2021年全国两会发布《政府工作报告》后,封面新闻推出互动作品《2021年我们一起拼》。“拼”字有双关的意思,既代表H5拼字的互动参与方式,也代表2021年拼搏、奋斗的精神。通过拼字互动,让网民在游戏中更直观、更深刻了解《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核心内容,为2021年发展目标拼搏。


封面新闻利用多样化的互动产品强化了两会宣传的互动环节,动员更多网络正能量队伍进圈进群,做大了网上同心圆,放大了网上同期声。


(四)多方联动发声,两会宣传破壁出圈


为实现两会宣传破壁出圈,做强两会宣传的影响力,封面新闻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上线了新媒体产品“两会朋友圈”,邀请用户加入封面新闻青蕉社区“2021全国两会”圈子,关注热议话题,畅谈百姓期盼,倾听代表委员声音,为祖国发展建言献策。




四川观察



作为地方媒体四川广播电视台重点打造的新闻资讯类产品,《四川观察》以传统主流媒体内容资源优势为基础,融合短视频生产特色,以技术赋能和内容共情为创新手段,通过大小屏联动和多渠道分发,实现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主流媒体的融合创新表达,其短视频创作思路及风格值得地方媒体借鉴。



关键词:地方媒体融合、新闻短视频



(一)资讯主导,以时效性引领同类媒体


1.内容丰富,以资讯类短视频为主导


“四川观察”对其短视频内容及呈现形式都做出了系统策划。在探索了一段时间后,“四川观察”改变起步阶段采用情景剧等短视频的常用方式,重点向新闻资讯类倾斜,把资讯类短视频作为重点。同时,逐渐统一其发布短视频的画面风格,更易于用户辨认。


从内容来看,“四川观察”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社会等各类新闻,满足用户追求热点的心理需求,以此保证时效性优势;小部分内容采用温情感动、轻松搞笑的风格,调节用户观看心情及整体风格。


2.更新频率快,以新闻时效性取胜


四川观察平均每天发布12条视频,这需要编辑团队始终处于发现新闻和编辑视频的状态。这种更新频率不仅领先于同类媒体的抖音号,甚至与中央级媒体抖音号不相上下。


(二)视野开阔,突破地方媒体区域限制


1.包罗万象,扩大报道视角


在四川观察抖音号中,既有时事新闻、社会新闻,也有群众生活中的奇闻逸事、民生纠纷,还有娱乐八卦、动物世界等,其报道视野非常广泛,只要是能够吸引用户、引发关注的话题,“四川观察”都会抢先报道出来。


2.面向全国,打造全国性媒体


“四川观察”虽然名称中带有地方字样,但发布的短视频报道内容涵盖全国乃至全球的热点事件。正因如此,才会有网友调侃“四川观察四处观察”“除了四川,哪儿都观察”,这种调侃的背后也体现了用户对“四川观察”的认可和喜爱。


(三)注重反馈,及时与用户开展多样化互动


1.注重用户反馈,发动用户共创内容


“四川观察”高度注重用户反馈,并积极把用户反馈纳入内容创作之中。有时平台没有及时更新视频,用户会在留言区“催更”,平台就会及时响应更新视频。不仅如此,“四川观察”还会采纳用户的建议来创作内容,如“星巴克不收硬币”事件发生后,网友建议“四川观察”去报道,“四川观察”看到用户建议后第二天就派出记者实地探访并发布视频


2.加强用户互动,提高用户黏性


“四川观察”常常与用户彼此调侃,非常具有亲和力,对提高用户黏性有着特殊作用。一般情况下,“四川观察”更新频率很快,因此一旦慢下来,就会有网友排队留言“你已经xx分钟没有更新了”。而“四川观察”也会调侃用户,曾发布视频回应称“这届观众太难带了,真当观观是生产队的驴吗?”,有时甚至以加班补觉照片的“卖惨”方式来寻求关注。这些互动都充满了人情味,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3.加强与其他媒体号互动,增强用户好感度


“四川观察”的粉丝中有一批媒体用户,“四川观察”在与其他媒体的互动中不仅增进了媒体之间的关系,还有助于自身账号的传播。例如,“四川观察”在抖音平台上的走红,引起了一些中央媒体的关注。其中,央视新闻抖音号专门发布了一条视频,点评“四川观察”的内容。视频发布后,“四川观察”及时对“央视新闻”进行了回应,还专门将“央视新闻”的点评内容做成一个搞笑类的短视频,“央视新闻”也在该视频留言区留言回复。媒体之间的调侃与互动,让平时严肃的媒体形象一下子鲜活起来,很好地拉近了媒体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提高用户好感度。




田心说



案例积累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今天这几个案例,大家要学会在积累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它们,去应对多样化的题目,这样才能发挥这些案例的作用哟~




以上内容整合自参考文献:

[1]从芒果TV看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关联因素,周瀚石

[2]基于新闻节目的衍生节目打造及信息传播分析——以《主播说联播》为例,朱晓莉

[3]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新型新闻应用场景——以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为例,陈昌凤

[4]华西社区传媒:打造新型主流社区媒体,冉梅

[5]社区媒体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以华西社区报为例,徐建

[6]智媒云驱动封面新闻全国两会报道创新,余行

[7]媒体融合时代地方新闻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与运营策略——以《四川观察》为例,王颖

[8]从“四川观察”现象级传播看地方媒体融合策略,常宏

[9]一纸风行到一端在手——《华西都市报》的转型探析,刘洁




祝好


以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

添加微信
微信客服号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