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海优品 - 虚拟会员特价充值平台
  • 移动版|
    移动版
  • 公众号|
    公众号
  • App
    App

从《县委大院》谈起:观众需要啥样的政治剧?

2022-12-12

这部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聚焦基层治理的政治剧究竟真不真?为何这部高规格重点项目并不能打动部分观众?观众需要的是啥样的政治剧?文 | 小熊千呼万唤的《县委大院》终于播出了。这部自筹备以来就备受关注的广电总局重点项目如今在包括央视一套在内的四家上星卫视播出,开创了二十大后开播电视剧的最高规格。与这样高规


这部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聚焦基层治理的政治剧究竟真不真?为何这部高规格重点项目并不能打动部分观众?观众需要的是啥样的政治剧?

文 | 小熊

千呼万唤的《县委大院》终于播出了。这部自筹备以来就备受关注的广电总局重点项目如今在包括央视一套在内的四家上星卫视播出,开创了二十大后开播电视剧的最高规格。


与这样高规格播出阵仗相匹配的,是剧集的全明星阵容。孔笙执导,王小枪编剧,胡歌、吴越、张新成领衔主演,黄磊、李光洁、刘涛、包贝尔特别出演,王骁、任程伟、尤勇智、宁文彤、房子斌主演……正午阳光核心班底和盘托出,也不由得播出首日的酷云实时关注度破2,甚至“高收视”的话题还登上了微博热搜。

但高规格的主流作品,却并未收获100%的高评价。在播出6集之后,《县委大院》尚未开分的豆瓣评价呈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剧粉们认为正午阳光再度拿捏了现实题材剧集的“真味儿”,但也有人对剧集呈现的“艺术真实”并不买账。


这部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聚焦基层治理的政治剧究竟真不真?为何这部高规格重点项目并不能打动部分观众?观众需要的是啥样的政治剧?

艺术真实:

官场生态的真切描摹

从剧作的层面,《县委大院》无疑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

细致刻画出政治场域的氛围感,首先让剧集“有那味儿”了。一方面,以吕青山书记为代表的县委班子的政治话语,凸显出浓浓的体制味儿。在上一部剧里还住在胡同里当小老百姓的黄磊,翻身就成了县委书记,吕青山张口闭口“一步活步步活”“我说几句关起门来的话”的官腔,让每个人都似曾相识。


另一方面,政治场中的“学问”也符合观众的求知预期。林志为(张新成饰)进县委大院的第一堂课,就是老练的办事员袁浩(黄澄澄饰)给他上的。“常务副县长不叫县长叫常务;县委副书记兼着副县长的不叫县长叫书记;县长助理不叫助理叫县长;都是县长,同时是常委的得叫常委……”叫人职务就有这么多讲究,这并不会让观众觉得奇怪,反而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对照,甚至想用小本本记下来。


在政治场的体制味儿之下,全明星的演技派阵容在演技层面搭建起了剧集的真实感。比如县长梅晓歌回家看妈,既希望母亲看到自己的成绩,又不希望她替自己担忧的两难境地被胡歌恰如其分地表演出来。又比如宣传部长李唐由刘涛素颜出镜饰演,在遇到负面新闻时既要随时听媒体电话进行回应,又要准备通稿进行公关,焦急又无奈的心情被表现得恰到好处。


由戏骨加持,剧集用视觉修辞增加了更多富有深意的细节。比如县长找书记夜审讲话稿,书记邀请他自己沏茶,二人双双表示对茶叶并不敏感,不会影响睡眠。剧集试图用“喝茶也能睡着觉”的细节,以留白的艺术手法来凸显两位基层干部白天工作的繁忙和辛苦。


又比如听说省环保督察组要检查法兰厂,乔胜利就去陪“民间纪检委”老邱下棋,怕他到检查现场去举报找麻烦。桌上的红黑棋子、乔胜利和老邱、县委班子和省环保督察组,三组博弈关系错综复杂地融汇到了一个“棋”字中。这种一语三关的修辞恰恰增加了剧集的艺术美感。

而在更宏观的层面,剧本的创作也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聚焦着时代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抉择。养猪场、法兰厂都是县里的支柱产业,却也造成了大量污染排放。要经济还是要环保,要就业还是要生态,《县委大院》用故事化的剧情安排,反映着每一位地方干部都面临的时代之问,也完成着以小见大的时代观照。


所以,从技术和制作层面,我们都无法否认《县委大院》足够写实,其对于中国基层政治生态的刻画是到位的、真切的。过硬的制作实力为剧集口碑基本盘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为何仍然有不少观众对这部作品并不买账?

矛盾失焦:

辛苦的书记和难缠的日常

真实与客观是新闻缺一不可的生命要素,这或许同样也适用于现实题材文艺作品。

《县委大院》的艺术真实并不代表其足够客观,核心戏剧矛盾的失焦使其叙事主体的天平偏向干部,对于群众的照拂就显得不够充分。这种结构性缺陷让剧集构建的艺术真实被悄悄瓦解,难以让观众真正感到共鸣。

从视角上看,《县委大院》的主角自然是县委班子,于是处理各种基层问题便是他们的日常工作。从干部的角度观察百姓民生,这种视角为剧集带来了与生俱来的俯视感。我们很难代入县委书记的日常工作,却更容易把自己比作靠打工糊口的日结工,由此,偏向干部的叙事侧重点就显得尤为不公平。


由于“命题作文”必要的叙事视角,剧集的核心矛盾就只能在干部和群众之间展开,而非“官员内斗”的腹黑学。这就导致所有剧情的开展必须由日常麻烦来推动。

无论是老邱面对拆迁而无动于衷,将“钉子户”做到底,还是榨油坊夫妻俩宁可做假账也要多“讹”一笔补偿金;无论是动不动就要到市里上访的工厂工人,还是郝东风家坚决不同意迁坟的长辈亲戚……县委基层干部每天面临各种自下而上的麻烦事,根源却都是“与政府作对”的普通居民。


于是在这部剧里,干部辛苦,群众狡黠,所有日理万机设计出的“为你好”的政策不被理解,群众成了给干部找事儿的、难缠的情节工具人。剧中反映的群众形象并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情况。

核心戏剧矛盾位于干群之间,主体叙事视角又偏向县委大院,这让剧集字里行间刻画的都是干部的辛苦、勤劳、担当。我们当然不否认这是中国大多数干部的实际情况,他们是处处为人民着想的人民公仆,但这也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分内之事,无需群众体谅和心疼。


在《县委大院》里,不够中立的叙事偏向让“诉苦成了主旋律,理解应是价值观”。但这种核心主题很难让以普通群众为主的观众获得广泛共鸣——干部服务好人民群众是本分,刻意渲染辛苦的工作日常便显得矫情了。

说到底,核心戏剧矛盾的失焦是部分观众不满剧集设计的根本原因。干部来自群众,无需诉苦鸣冤。

两极分化:

观众需要啥样的政治剧?

观众对于《县委大院》评价的两极分化,代表着群众中割裂的审美旨趣。在《县委大院》这样高规格的剧集都无法满足所有观众的期待时,留给行业的问题是,观众究竟需要啥样的政治剧?

若想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观众观看政治剧的心理需求。

对于大部分普通观众而言,政治系统带有极强的神秘感,因而以政治剧为代表的文艺作品就成了百姓目光照进大幕之后的唯一途径。在政治剧里,官员处理政务的日常、政治系统的运转方式、官僚体系上下级的错杂关系,都被艺术化地呈现出来,这满足着观众对于“庙堂之高”的想象祛魅。


另外,中国观众期待看到贪官污吏被惩罚而满足正义感。“打虎拍蝇”的背后是中国自古以来“恶人有恶报”的世俗逻辑,普通群众期待清朗的政治生态,因而近年来兴起的反腐剧成为满足观众惩恶扬善爽感的心理寄托。

在这样的心理期待下,政治剧的核心议题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作和补足。

比如针对政治场域祛魅的想象,美剧《纸牌屋》就将美式政治细节化,让观众折服于各部门、各官员之间各怀鬼胎的权力斗争,惊叹于复杂人性的腹黑与权谋。


美剧《纸牌屋》

又如针对惩恶扬善的心理寄托,《人民的名义》《扫黑风暴》《罚罪》等剧均将主题定位于反腐倡廉、扫黑除恶,深挖黑恶势力的保护伞,让观众获得“武松打虎”般的大快人心。相比而言,后者在我国的可操作性落地性更强,也因此成为近年来爆款频出的政治剧细分品类。


而《县委大院》对于如上两种观众心态的满足,都不够具体实际,更多是在文本层面完成着现实主义的描摹。作为总局重点项目,主流现实题材作品的根本创作目的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由此需要探讨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政治剧应该如何正面塑造干部形象?

回答好这个问题,更需要剧集创作者具有人格化传播的创作思维。具体到政治剧的人物塑造上,干部应该作为一个立体的“人”而成为叙事主体,而非作为政府代言人而成为叙事主体。

前者如《人世间》里的周秉义,剧集结束时他已是地市级干部,但观众从他一路摸爬而来的成长过程中看到他更全面的人格特征,对角色便有更强的信任和代入感;后者如《县委大院》里的吕青山,“工作即生活”让他缺少了干部生活化的一面,稍显扁平的人物特征缺少了角色完整、立体的魅力。


中国政治剧其实由来已久,《大明王朝1566》等历史题材作品成为一代经典佳作。但“新主流”背景下,现实题材政治剧却刚刚方兴未艾。我们必须看到,相关题材作品在未来仍大有可为,本文仅就政治题材电视剧在艺术上进行讨论,并期待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有更多优秀作品登陆荧屏,为观众奉上更多经典的好官形象。

添加微信
微信客服号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